奥地利王储菲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同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立即站到斯拉夫兄弟民族一边,德国则于8月初分别向结盟的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宣战。欧洲列强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也马上被卷入了战争,因此短短一个月之内,一场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没有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及其犯下的罪行便几乎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戦被称作20世纪的万恶之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奥匈帝国王储遭暗杀本来最多可以引发的是一场地区性小规模战争,而这样的小型战争在欧洲历史上是数不胜数的。但是,这样的危机如同星火燎原,最终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爆发。那时谁应对这场战争爆发负责?迄今为止,历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参与1914年7月危机所有国家政府都把战争当成实现各自利益的一种合法手段。而这场由此发展起来的大规模战争最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远远超出了任何人能够预料。
在1914年之前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也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火车调动数百万军队将需要几天时间;而且,没有机关枪、重型炮、坦克、飞机以及毒气这样的武器,也无法进行如此规模性的残酷战斗。这使得整个战争平均每天有6千人死亡,而整个冲突导致1千万人丧命。
然而,当本以为会很快结束并迅速收尾的事态展开时,那些前往前线作战士兵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何等残酷的地狱。在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中,有许多成了残疾者或终身受害者,无力摆脱过往记忆中的折磨与恐怖。这让后来研究此事件的人们一直争论着一个问题:尽管为了争夺寸土而进行毫无疑义的厮杀,但为什么没有发生起义?
更为致命的是,其结果孕育了接下来更糟糕的事情。当德国帮助列宁于1917年11月10日夺取圣彼得堡政权,它显然是一个意外但又深刻的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并且给未来的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而1920年代末期签署停火协定的不是军方代表,而是一个刚成立政府代表,他们签署协定意味着停火协定注定失败。
凡尔赛条约遵循的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目标,不是在实现持久和平方面努力。而希特勒攫取政权就是依靠这样的口号“为凡尔赛之辱雪耻”。整整一代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关于第二次次毁灭性冲突,但希特勒仍旧以另一次新冲突去弥补过去错误。他宣布1939年的第二次全球性的全面冲突,将要解决他所认为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通过另一次更加血腥的手段解决这些遗留问题。他的决定促使他领导纳粹党开始侵略波兰,并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从而正式启动第二次全面的全球性征服计划,使第一轮全球性的全面征服行动(即第一阶段)看起来像是温柔的手指相比而言,是轻柔透明如丝绸般轻巧。
尽管巴黎郊区凡尔赛城周围已经崩溃失去其影响力的奥匈帝国及其他东南欧国家及中东后的继承者共同签署了一份名为《凡尔赛条约》的文件,该文件试图带领它们走向长久安稳,但它忽视了民族结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政治上的策略划分新界限,而且没有考虑到未来能否持续保持稳定,因而实际效果完全不同于最初设想。此举进一步激化矛盾,为未来更多更严重的事故埋下伏笔,使人们认识到那些因追求自己国内政策目的或外交政策目标导致国际关系紧张或直接破裂事实真正不可避免地引起新的武装冲突,不仅如此,还加剧了随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压力,从而继续推动现代人类社会进入更加复杂多变与不安静的地球环境状态,同时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我们如何处理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挑战之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以建立一个更加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