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到一则讳疾忌医的故事典故,源自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系列动画。这个成语的释义是避免疾病,不愿意接受治疗,形容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出自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往往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正,就像躲避病情、畏惧医生一样。
扁鹊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神医,他以高超的医学技艺受到百姓敬仰。在公元前357年,被蔡桓公召见,但蔡桓公并未相信扁鹊的诊断,这个过程形成了“讳疾忌医”这一成语。
扁鹊三次诊断蔡桓公的病情,每次都被拒绝,最终没有成功治疗。当第三次诊断后转身离开时,其实已经预知了蔡桓公将会去世。最终果然如此,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白了讳疾忌医背后的深刻含义:隐瞒真相、害怕批评,从而错失改正或治愈机会。
这则故事传递了一种警示,即在面对问题或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和解决,而不是通过逃避来掩盖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