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讲究名分的社会,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甚至在家庭中取得支配性地位。
妻妾争权只是官场故事的一个隐喻,因为帝王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也存在着“正室—偏房”的复式权力结构,“正室”指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系统,他们在名分上是国家权力的正式代理人;但帝王往往又在正式官僚系统之外,另起炉灶,另立“偏房”,代行权力。
那么,“偏房”是些什么人呢?
《清稗类钞》记录了晚清开明官僚郭嵩焘的一则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權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郭氏所列举的與君主“共天下的”人物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入隐權力集团的行列,在名分上,这些人并无治天下的正式權利,只不过凭恃與權力中枢的特殊關係得以把持權柄操纵朝政。相对于正式的官僚系統而言,這一隱權力集團就是受宠得勢的“偏房”。
从历史来看,从汉武帝刘彻到光武帝刘秀,再到唐朝和宋朝,每一个时期都有人试图通过设置“偏房”来削弱或控制官方机构,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新的问题,比如形成二重政府或者其他形式的人际关系网络对政治产生影响,最终造成中央集権失效和政治稳定性的降低。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行为变得更加频繁和公开,以至于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皇帝过度依赖自己的亲信和家奴,对于正常运作的大量行政职责缺乏有效管理,使得整个帝国行政体系陷入混乱,不仅经济发展停滞,而且军事防御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去尝试建立一些新的内部结构,也无法挽救已经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中华帝国衰落。
综观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时期,他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设立“偏房”,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带来长久稳定的结果,而是引发了一系列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最终导致了制度自身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