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分封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国”的提法,但究竟是哪“四大汗国”呢?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成吉思汗时代分封的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拖雷汗国;另一种说法是指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國、窝阔台漢國和伊利罕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呢?而且历史上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过所谓的“四大汉土”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代天娇成吉思斯坦一生兼并及占领了解辽阔的土地,奴役了广大的人口。大约在成吉思斯坦建功之时,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产。
根据蒙古人重长轻庶的习俗,只有成吉思斯坦长妻所生的四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才有继承父亲财产的资格。“他们是成吉思斯坦王国内的大臣。他授与他们每人一个王国内,都称他们为‘曲律’,而被称为‘曲律’的人或马等,都是一流的人,或超越于他者,最优秀。”(拉施都丁《史集》俄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六九一七零),《史集》的这些溢美之词或许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斯坦分封“四大汉土”的来源吧,但是,这种提法是不太严谨的。因为成吉思斯坦不单分封了他的儿子,还将国家和属民分封给他的五个兄弟。而且,在时间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儿子还要早一些。
综合《元朝秘史》、《史集》等史料记载,获得分封的是成吉思斯坦的小弟弟铁木哥斡赤斤、三弟拙赤合撤儿、一弟按赤台、二弟别里古台、三弟阔列坚等。其中,其中铁木哥斡赤斤依据蒙古幼子守产习俗,与他的母亲一起竟获得了一万户以上的人口,比起成为太宗皇帝后的术 赤所得41302户及成为定宗皇帝后的察 合 台47330户要多。(后来,在中原汉地又一次进行了一次更大的土地划分,大部分家族得到更多土地。)
由此可见,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讲只有几个重要人物能得到大量资源,但实际上整个帝国内部有一系列复杂的地理政治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族可能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其他则相对较小。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同家庭之间存在着权力的竞争,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对权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从某些角度来说,即使是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名为“四大汉土”的实体。这意味着这样的概念可能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或者历史学家的假设,并不是基于具体事实发生的情况。如果我们从历史事实出发,那么应该更加关注的是那些实际参与到帝国治理中的个人及其关系网,而非抽象出来的一般化概念,如"哈乃颜"这样的单位也不能直接对应到现代国家或者地区,因为它们通常只反映了当时特定时期的一个局部视角,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下的真实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阶段下的政治结构,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蒙古帝国以及其各个部分如何互动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周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