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城镇和乡村,每个人都热爱这传统习俗。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小孩子放的小爆竹发出“批劈啪啪”的声音,而大人们则放的大爆竹,轰轰隆隆地震撼耳膜。即使那些挂在高楼窗户上的连续不断的烟花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仿佛能让你的耳朵都要震聋。
你可能会问,这些鞭炮里面明明没有竹子,为何还叫做“爆竹”呢?又为什么特别是在新春年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着放它的习惯?
其实,最早的爆竹确实是用真实的竹子制作而成。那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特定的部分锯断,一端保留两根坚固的地带,然后将其扔进火盆中。当这些空气膨胀后,“啪”的一声就能使得整个东西炸开了。“爆竹”这个名字,从此就这么被赋予了。
那么,在过年时为何要燃放这些鞭炮呢?
有一则关于山燥的小故事可以解释这一点:据说在一个南方未知名山上,有一种怪物——山燥,它只有一条腿,与人类相似却行动敏捷且喜欢偷吃东西。一旦旧年的结束和新的开始临近,山燥就会悄无声息地来到村庄进行偷窃。然而,当人们捕捉到了这个小怪物,他们发现接触过它的人都会生病:有的感到身体冷得发抖,有的是全身冒烟至极度不适。
由于无法找到对付山燥的小怪人的方法,一次意外事件发生了。当几个村民去砍伐树木时,他们煮食时使用了丢弃的树节。这正好赶上几个山燥下山,但当他们听到树节燃烧产生的声音,即便远远站立,也害怕靠近正在烹饪的人类。这让一个机灵的人想到,或许巨大的响声正是驱散它们的一个方法。他继续添加更多树节,让声音更加响亮,并果然有效,因为那些胆小鬼惊吓得逃回了更高的地方。
从那以后,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人们都会焚烧树节,以恐吓走避于深夜之中的恶魔以求安宁之夜。而古代人们使用这种方式来驱赶邪恶、辟邪、逐瘟疾。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习俗越来越流行,最终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切形式。在唐朝之前,我国已经掌握到了火药技术,因此很自然地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类型——纸制品卷入火药内部,用一次点燃即可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迅速消失。但随着技艺精进,还出现了一些更复杂设计,如花炮,那些具有不同音效或延迟效果、大小各异但同样令人兴奋的事物如今已成为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今,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重大庆典期间,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他们最美丽最壮观的大型烟花表演,以展现自己的快乐与欢庆精神。而天长日久,我们对那种单纯的声音也不满足,所以又创造出了烟花,让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同时享受新年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