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魅力源自其典雅而高贵的文化内涵,这种内在品位虽然限制了它的大众化,但也对穿着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身体形态的挑战,更在于展现出深厚内涵和优雅气质。旗袍之美,往往与特定的背景、环境和氛围紧密相连,它是一种距离感带来的静谧美。
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的长袍,由此得名“旗袍”。清末时期,旗装风格影响下,旗袍呈现宽大平直、衣长及足、绸缎材质、花纹繁复等特点,并且领襟裾滚边广阔。
辛亥革命后,一系列社会变革为西式服装在华普及开辟了道路,同时放松了封建礼教,对传统服制等级制度造成冲击。女装趋向简约自然,与国际时尚接轨。此际,尽管满族政权衰落,但新式旗袍开始悄然生根发芽,在乱世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最初以马甲形式出现的新式旗袊后来发展成为有袖款式,为现代版型奠定基础。当时上海女学生群体被认为是推动这一流行趋势的人物,他们代表知识女性,以文明与时尚双重身份受到社会瞩目,而青楼女子亦不甘落后效仿这种潮流。
二十世纪初,“短马甲”盛行,即喇叭袖短 袄加上无袖长马甲组合。随后的几年里,短毛皮和长马甲融合成现代版型,并逐渐加入更多装饰元素,使得样式更加繁复。不过依旧保留宽大平直风格以及传统裁剪方式,但未能充分展现女性曲线。在随后的十年间,由于欧洲服饰影响不断增强,加上思想潮流变化,使得各方面(如长度宽窄、高低开衩)发生较量。至二十年代末期,标志性的改变包括缩短长度、收腰身等,都反映出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变化。1929年4月16日之后,被规定为正式正装,在重要场合必须穿着,如升国旗仪式或学术典礼等重大活动中都需佩戴这份民族特色之作,以彰显中国女性独有的尊严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