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揭秘我国放爆竹习俗的自然起源与鞭炮文化的深远影响

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孩子们放小爆竹时,听着“批劈啪啪”的声音;而大人们放大爆竹时,听到“轰轰隆隆”的巨响,那一串串从高楼窗户挂下来的爆竹,要持续放好一阵子,让人几乎要被震聋。

我想知道,“爆竹”里面明明没有竹子,为什么叫“爆竹”?又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在新春年节的时候有所燃放?

原来,最早的确用到了真正的竹子。人们将其锯成段,然后保留两端的硬壳,将其扔入火盆中。当这些空气膨胀后,“啪”的一声,将竹子炸开,这就是“爆竹”这个名字得来。

至于为何过年时要燃放这些东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方某座山上住着一种怪物——山燥,他只有一条腿,却比人更灵活。他喜欢偷吃村民们的小食物,每当旧年即将结束、新的开始临近,他就会悄无声息地下山偷窃。然而,当被抓住后,只要与他接触的人就会生病,不论是冷得发抖还是热得冒烟,都极其痛苦。

于是,村民们便利用烧了起来的声音来吓走这讨厌的小怪人。在唐朝以前,我国已有使用火药制造武器和用品,而到了唐朝,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发现用真实的木材制作太不方便时,便创造出了纸质制成、内置火药的小型炸弹——花炮。这类产品种类繁多,从响一次到响两次,再到大小各异,以五彩缤纷和精巧设计吸引观众。

现在,每逢喜庆或重大节日,一定会看到人们举行焰火表演,用以庆祝和欢乐。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那独特的声音和光芒不满足,因此烟花诞生了。在新春年的头几个夜晚,无数孩子在街道上跳跃嬉戏,在闪耀的光芒与云雾之中打完烟花仗直至凌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