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每到新春佳节,就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虽然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但在小城镇和乡村,每个人都热爱这传统习俗。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小孩子放的小爆竹发出“批劈啪啪”的声音,而大人们则放的大爆竹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轰隆隆”。即使挂在高楼上的一串串连续不断地响起,仿佛能震聋耳鼓。
我想知道,那些明明没有竹子的东西为何被称作“爆竹”?又为什么特别是在新春年节的时候,全家大小都会燃放它们呢?
原来,最早的确有用真实的竹子制作成爆竹。那时候,人们会将竹子锯成一段一段,保留两端的硬皮,并将其扔进火盆中。当这些坚硬部分受热时,它们会膨胀,使得空气密封在内层后,“啪”的一声,将整个筒体炸开。从此,这种声音就被命名为“爆竹”。
那么,为何到了新年的时候,要特别燃放这种声音呢?
据说,在古代,有一个关于山燥怪人的传说。这个身形矮小、行动敏捷但只有一条腿的小怪人喜欢偷吃村民们储存起来的食物。一旦旧年结束、新年的来临,他就会下山开始他的恶行。但只要有人与他接触,就会感染一种病症:有的浑身冷得瑟瑟发抖,有些则全身冒烟而痛苦不堪。
当人们无法对付这些怪病时,他们偶然发现了解决之道——使用那些砍下的树枝堆积的地方作为食物煮熟。这正好遇上了几个山燥怪人出现,但因为他们害怕着噪音,便远远站着,不敢靠近。于是,一位机智的人想到,用更多这样的树枝加到火堆中,以便产生更大的噪音效果果然奏效,那些山燥吓得逃跑了。
自此,每当农历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就烧这些树枝以驱赶那些邪恶生物,以求一年新的安宁。
古代的人类还利用爆炸的声音来赶鬼、辟邪和逐瘟。而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地方,当唐朝时期火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用纸卷制成并装入火药进行点燃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烟花与鞭炮。
随着时间流逝,技艺精进,从简单的一个响亮点到多彩缤纷、五花八门各种形式和颜色的烟花以及鞭炮,让我们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喜庆事宜或重大节日期间,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这一美妙而激动人心的情景。如果你走过繁华街道或者参加了家庭聚餐,你一定能听到那种令人振奋的声音,以及看到色彩斑斓光芒闪烁,是不是感觉自己也沐浴在无尽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