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其名称源自“傣泰民族”。这支多元化的民族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西部,曾在该地区建立过政权,但随着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他们逐渐迁移到了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区域。目前,傣族分布于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中国以及柬埔寨等国家,总人口约为6800万,其中泰国境内有4700万,老挝境内有500万,而中国境内的人口则只有126万。
在中国史籍中,这个民族被称作过多种不同的名字,如“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暹罗王国(今泰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统称为‘泰族(Thai)’”。然而,在战争结束后,每个国家根据自己对这个群体的理解,将其命名为不同之物:在泰国和柬埔寨,被称作“泰族(Thai)”,而在老挝则被称作“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作“掸族(Shan)”,印度则用了“阿萨姆族(Assam)”。
傣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使用的大致可以分成三大方言——大型、中型、小型,以及若干次方言。这些方言之间虽然差异较小,但随着距离拉远而差距加剧。不过,即使如此,它们仍然能够相互沟通。此外,他们也有七种不同的书写体系——包括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等,这些都是从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并且都是自左向右书写,从上至下换行,只是在形态结构上略有不同。
尽管周围其他民族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名字,但是对于自己的认同感,傣人始终保持一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他们都以一种介于"Dai"与"Tai"之间的声音来自称。历史上汉语文献最早记录的是汉民对此民族的记载,比如两汉、三国时期就将他们叫做“哀牢”,隋唐时期又改为“乌蛮或白蛮”。到了宋朝,大理时期,又改成了更贴近当地习惯的地名。而明清时代,则继续沿用这样的尊敬呼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国家政府根据当时的情况,将它们重新命名。在1953年以后,中国将其统一命名为"傣族(Dai)"。此外,与 傣人关系密切的一支是缅甸最大的一个团结力量——缅甸人民,也将这种文化群众誉为"shan";所以,在国际交流中也会这么称呼它。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就会出现像 "掸"(shan) 这样音译形式。这也导致了一些混淆,因为一些地方可能会把所有相关的人类资源都归入到这个单一概念里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们内部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因为环境或者生活方式等原因产生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