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生活。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有鄂温克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之一起还出土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这与鄂温克人的传说相符。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居住在勒拿河、“拉玛”湖(即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
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鄂温克人主要生活在山林地带,以弓箭、扎枪为武器,从事打猎和捕鱼。他们通过火烧食物或将石头放入水中煮肉吃取火,并使用桦皮纤维引火。在那时候,他们处于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
关于其族源,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 鄂温克族起源于北室韦;另一种则提出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17世纪中叶时,鄂温克族已经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史学家们认为当时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使鹿(驯鹿)鄂温克人,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沿岸的人群,被称为使鹿“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他们18世纪初迁至额尔古纳河畔,是被称为“雅库特”人的先民。
第二支是使用马的鄂温克人,在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带生活,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是后来被称为“通古斯”人的先民。而第三支,即索伦部,其人口最多,在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生活,是被称作“索伦”的先民。这段悠久历史见证了 鄂溫克民族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及丰富文化遗产的一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