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上朝时戴的佛珠是什么样的

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由较为常见的108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

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

场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帝祭天坛时,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坛时,穿明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在日坛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清宫旧藏珊瑚珠朝珠;在月坛夕月礼时,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清宫旧藏绿松石朝珠。此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

当时官员佩戴的朝珠也分为不同等级,官阶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质越是高贵。清代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样,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有封号的命妇也有朝珠,她们在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历代皇后和太后的画像中也是如此。

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都佩戴的朝珠,似乎与现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质的珠串一脉相承。在佛珠里有一种特殊的珠串是朝珠。麦索从一开始接触到朝珠是因为清宫戏,那时候就奇怪为什么清朝的官员穿官服要戴一串珠子在脖子上?清朝官员佩戴朝珠是因为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所以朝珠是清朝官员及皇族礼服一种必需的配挂物。

朝珠数量为108颗,与佛珠的108颗代表108种烦恼不同的是朝珠的108代表的是一年十二个月,24节气及72候。在朝珠中每27颗间有一粒大珠,共有4颗大珠,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在其中一个大珠后另有一串珠,这串珠佩戴时垂于背后,称为背云。背云寓意是“一元复始”。

朝珠以背云所在那颗大珠为分割,左右共附有小珠三串,每一串上有10颗小珠,这三串小珠称为“记捻”,一边是一串,另一边是两串。“记捻”表示的是一个月上、中、下三个旬期,总和为30,代表一个月30天。朝珠戴法男女有别,男子佩戴朝珠两串“记捻”在左一串“记捻”在右,而女子相反。

朝珠作为官服礼服的配饰,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佩戴朝珠,按照规定皇帝、后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京官和皇帝侍卫才可佩戴朝珠。因为朝珠是作为礼器,在注重封建等级的封建社会朝珠具有等级,不同的等级所能佩戴的材质是不一样的。

皇帝穿朝服时佩戴一串以东珠为主的朝珠,皇后,皇太后除了东珠为主的朝珠外,还要在两肩各斜挂两串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这就是朝珠及其背后的文化,配戴朝珠是皇帝个人的喜欢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上层的流行文化慢慢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这也许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佩戴佛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