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教育十天速读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1958年夏,中国大地上突然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学,数量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不了。河南省一直在全国前沿狂奔,先是地区办大学,然后是县、公社一个一个地跟进。河北徐水县被誉为“跃进规划如诗”,不仅设立了一个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红专大学。这类大学是如何运作的呢?徐水和山西平遥的综合大学,是将当地中学挂上大学名号,让中学老师变成教授,再加上一些老农作为“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教研组变成了系。

相比之下,公社里的红专大学更热闹。当时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曾经上了报纸,这里不得不特别介绍一下。这个学校有10个系,共有529名学员,其中包括学习党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党史系、工业系统学习炼钢铁、机械和电气等专业的人才,以及农业系统培养高产作物种植技巧的人员。此外,还有一些文艺系统学习歌曲、戏剧、音乐,并且在课余时间要到田头演出;卫生系学习卫生保健和防疫以及接生知识;科学技术研究系进行气象观测、土壤分析等研究;林业系负责苗圃管理与果木杂交等工作。

这些高校校舍主要由村民腾出的民房组成,而学生则来自各生产队选拔出来的一批文化水平较好而又思想觉悟高的人才。教授们则是一些能人或称为土洋结合,即有些教授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但他们都是群众推举出来的人选。而那些没有足够文化水平但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则被称为洋教授,即原来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当土教授无法讲解某一概念时,就会请洋教授来辅导,同时土教授旁边操作,以此实现土洋结合。

据报道,这些地方性的教育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工业系统学会了开拖拉机和锅驼机;文艺系统编写了许多快板、快书、小品及戏剧,比如《排山倒海》、《幸福灯》、《姑娘们的心》等;而科学技术研究 系则打破传统教条,一亩芝麻用100斤化肥(极限30斤),甚至达到1000多斤(对芝麻而言相当于稻米亩产万斤)并进行嫁接实验,如槐草插稻子上或红芋插南瓜上等奇异尝试。

城里的正规院校也不甘落后,比如武汉大學物理學部猛增至9個專業,有的是新專業連一個師資都沒有就找來學生當教研組長。在那个年代,即使正规院校科研成果,也呈现出与地方性教育相似的特点:既攀登高峰,又放卫星,有多大的胆量,就有多大的产出。在北京大學中文學部內,一群學生(含青年師資)僅花35天便完成了一部78萬字《中國文学史》,據說這遠超過著名學者王瑶兩年的寫作時間。而生物系統則40天即編寫完一本《河北省植物志》,據稱其質量甚至超过法国大科学家拉马克十几年所做的工作。

这样的热潮很快席卷全國,不断有人创造新的记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