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文风革新之旅

在那清风徐来、古老朝廷的深处,一场文风革新正酣。明代初年,官场上流行着宋朝遗留的繁复文风,每件小事都要绕弯子地讲述,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了半天还不知所云。这对追求效率至上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恼火。他决定大力整顿。

在洪武九年的一个凌晨,宫中灯火辉煌,殿外丹墀下传来沉重的捶击声和阵阵痛叫,这是明太祖对廷臣茹太素的一次杖责。茹太素,是刑部侍郎,当时各地连续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认为这是天意警告他,他便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并指出皇帝过失。

茹太素奏折厚达1.7万字,但内容却充满空谈套语,使得朱元璋听后愤怒不已。当奏折中提到“有才能的人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儒生或庸俗官吏”时,朱元璋无法忍受,便将茹太素召至殿前质问:“你如何知道刑部官吏全是腐儒俗吏?”面对皇帝的怒火,茹太素支吾了半晌,最终被打得皮开肉绽。

夜晚回想早朝的情景,朱元 Scarlett 亲手翻阅奏折,最终只从16500字开始才看到了正题。尽管如此,他仍然发现其中至少有4点可以采纳。这5个问题,只需最后500字即可阐述清楚。

第二天,一份简化版的奏章被送到文武大臣之手,其中摘录了可采纳部分,并加上了明太祖亲笔序言。此举,不仅限制了奏章长度,还要求言简意赅。一旦违反,就会受到惩罚。在此之后,大臣们写奏疏时,只能直截了当,不再堆砌辞藻。

为何如此坚持?因为每日早起处理政务,无论吃饭还是休息,都可能突然想到需要立即处理的事项。他曾告诉儿子:“我自登基以来,从不偷懒,每晚深夜方休。”因此,他总是忙碌且辛劳,每餐之间都会写下要办的事,然后用针线缝在衣衫之上,有时候甚至布满纸片如同鹌鹑相随。早朝时,他会逐一揭下这些纸片并处理完毕,再继续其它工作,因此对于简短扼要而言,对他而言尤为重要。

这场改革不仅制定出了《案牍减繁式》,要求官方文件语言简洁易懂,而且还亲自颁布了一本《御制行移减繁体式》。这些法规,对于推动文风改革、克服繁文主义、提高办事效率,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