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繁星点点的夜空中,明太祖朱元璋的思绪如同飘浮于云端一般,回响着那些沉闷而又充满挑战的声音。洪武九年的一天凌晨,他决定在皇宫内进行一场不容置疑的大整顿。这是一次对朝廷文风与官僚作风的深刻审视和打击。
当时,每件简单的事情都被夸大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地步,而这正是朱元璋所痛恨的。他相信,只有言简意赅、切实可行的事项才是治国之道。于是,他下令召见刑部侍郎茹太素,并命其上书评议朝廷政策的利弊,以及指出皇帝本人可能存在的问题。
茹太素虽然耿直,但他的奏折却长达1.7万字,这让明太祖感到无比挫败。当他从奏折中抽丝剔肉找到几个可以采纳的事项时,他意识到这些事物本身并不复杂,只是在表述上过于繁琐。
第二天,明太祖命令将茹太素奏折中的精华部分摘录并加以总结,并亲自撰写序言发给文武大臣。此举不仅震撼了当时的人们,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埋下了伏笔。他还设定了一套新的上书格式,即便是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大臣们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滥用辞藻和空谈。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强调简洁,是因为他自己每天面对着成堆的奏章和报告,无暇细致地处理每一个小问题。他常常会在午餐期间突然想起一些事情,然后立即停下吃饭,把要办的事记在纸条上,以防忘记或遗失。这些纸条缀满衣襟,就像是穿戴鹌鹑皮囊一样多余。而到了早朝的时候,他会逐一查看这些纸条,一一解决完毕。
为了应对这一切,他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如《案牍减繁式》、《御制行移减繁体式》,要求所有官方文件必须简洁、直接且易于理解。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清除了许多冗长无用的文字,使得整个政府运作更加高效迅速。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否认朱元璋对于政务处理能力上的卓越表现以及他对于改善国家行政效率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