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文风依然沿用宋代的风格,以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为乐。即便是简单的事务,也要从三皇五帝说起,导致奏折长达数千字,让人读得头疼。对于追求效率的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简直是痛苦与恼火。他决定进行大规模整顿。
洪武九年的一天凌晨,在皇宫内外灯火辉煌中,廷臣茹太素遭到杖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上书提出了对朝政政策的评论和指出皇帝过失。当时,上天频繁显灵,水灾、地震不断,朱元璋认为这是警告,他下令让臣民上书评述朝政,并指出其过失。
当宦官念奏折给朱元璋听时,他越听越心烦,因为奏折冗长不实质内容。最终,当茹太素提出“有才能的人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或庸俗”的观点时,朱元璋忍无可忍,将茹太素召至殿前询问刑部侍郎下的每位官员是否都腐儒或俗吏。茹太素支吾其事,被打得皮开肉绽。
夜晚回想早朝的情景,朱元璋深感不满,便命人取来奏折细细阅读。在阅读16500字后,他终于接触到了正题,其中5件事情中至少有4件可以采纳。这5件事,只需最后500字即可说明清楚。
第二天,即刻将可采纳部分摘录并加以序言发给文武大臣,并通过这个例子制定了新的上书格式——言简意赅,不再空话连篇。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从此,大臣们写奏疏只讲事情,不再堆砌辞藻。
朱元璋反对冗长的奏折,是基于他的工作习惯。他曾告诉太子:“我自登基以来,每日勤勉工作,从不偷懒。”因此,他要求所有文件都要精炼而有效果。而且,由于他平日辛劳,每次想到要办的事就随手记下来,有时候甚至缀在衣服上等待处理。此方式使他每天处理200多道奏折、400件事情,所以要求呈报者必须写得简短扼要。
为了进一步减少繁文蠡谈,朱元璋命令廷臣研究制定《案牍减繁式》,颁布《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对于推动文风整顿、克服繁文之害、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