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之谜官宦子弟与平民相提并论究竟何以成就

唐代的平民之路:张九龄与张玄素的成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占据了社会和政治中心地位。然而,在唐代,这种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出身平民者开始崭露头角,不仅在政坛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现象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

然而,从历史当事人的视角来看,这一转变是否真实可行?能否推动唐代走向全盛?历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张九龄:文学才华与政治手腕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一位宰相,他代表着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典范。他的祖父因官职迁居韶州,而他父亲并未做官,因此张九龄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高级官员。他13岁即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后被评为进士科第一,并被任命为校书郎。通过文采卓绝,他逐步升迁至右拾遗,再次以对策获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他的升迁没有出现飞跃,而是依靠才干一步步提拔。在文坛巨子、宰相张说眼中,张九龄将成为未来文坛领袖,因此受到重用。在外放地方刺史期间,由于主动请求到南方,他增加了地方管理经验,最终回京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并随后升至中书侍郎提出改进措施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

最终,在开元二十一年,被任命为宰相,是这段时间内所有文学之臣中的一个极端例证。他针对国家问题提出了许多设想,但由于缺乏实际行政经验,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过,即便如此,他作为文学之臣,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如果那些精通行政工作的官员能够配合的话,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成效。但最终,由于个人的私欲和李林甫等吏治派人物针对他,他不得不辞职去世。

张玄素:清醒直谨的地方官

另一位平民出身的人物是景城都督府录事参军張玄素。当隋末义军窦建德攻占景城时,因为百姓请求而免死,此举赢得极高声望,使李世民注意到他并请教治国方法。張玄素直言不讳,用隋朝灭亡的事例分析认为皇帝应该减少具体事务干预,让下属依法办事自己思考如何让社会安定百姓幸福。这一点被李世民视作座右铭,不仅奉为圭皿,而且经常讲给其他大臣听。此后多次校正李世民方向,最终因反对修建宫殿劳民伤财而受到重视,被授予太子左庶子等职务,负责帮助太子处理府中的事务,但最后因为太子的不听劝告遭废黜,只幸免于牵连。

启示:一个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两个不同背景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原则,那就是一个社会对待人才的一视同仁,无论你来自何处,只要你有能力,你都有机会。如果将才能作为评价标准,将会激励更多真正有才能的人获得成功。而这个原则,就是为什么无数家天下之忧而忧,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推进古代中国向前进步与改革过程中的动力来源。而这一点,也体现在宋代之后,一批朝气蓬勃的家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坛发挥作用,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出身官僚家庭还是普通家族,只要拥有真才实学,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贡献于国家发展,为时代留下宝贵痕迹。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官僚研究》作者王亚南先生认为科举制和两税法这两大杠杆使得古代中国形成强大的官方结构系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