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国际黑丝带日

国际黑丝带日,订于每年8月23日,是欧洲议会于2008/2009年度定为“全欧洲纪念极权和威权政权下的受害人之日,须以尊严和公正纪念之”。

设立时间

从2009年起,欧洲联盟的机构每年都纪念此日。由欧洲人民党、欧洲自由联盟、欧洲绿党-欧洲自由联盟、欧洲各国联盟共同于2009年支持的欧洲议会决议案,提议在全欧洲纪念此日。欧洲安全合作组织大会的2009年维尔纽斯宣言也支持将8月23日定为纪念政权下受害人的国际纪念日。

之所以选择于8月23日作为纪念日,是因为1939年的这一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协议瓜分东欧──2010年欧洲议会议长耶日·布泽克形容为“人类史上两种最恶劣极权主义的勾结”。纪念日的起源,是从被苏联占据的国家逃至加拿大的难民,1980年代在西方城市苏联罪行和占领,后来形成“波罗的海之路”,最终使波罗的海三国在1989年系列中重获自由。

设立此纪念日,是为了保存被大规模驱逐和灭绝的受害人的记忆,同时宣扬价值,以巩固欧洲的和平稳定。

加拿大官方承认8月23日为黑丝带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条约性质

“妥协”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

“绥靖”说。“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帅桥昌《又一种绥靖》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12期第47页);《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别仅仅在于,英、法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和自身利益,而苏联得以强行恢复了1913年的俄罗斯帝国疆界”(沈志恩《1939~1941年苏德关系剖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分赃”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桩大国之间带有分赃性质的秘密交易”(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

“同盟”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