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义,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1999年7月本科毕业的优秀学子,现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部副部长兼高级工程师(正高),曾参与北斗组网、嫦娥一号等多次国内外卫星发射任务,为长征七号与长征五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01指挥员。7月23日中午,他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火星探测之旅。
在电视直播中,他是倒数计时到0秒喊出“点火”的那个人,但其实为了准时点火发射,01指挥员需要在前期做大量工作。今年是王光义在航天发射系统工作的第21个年头。他形容这个岗位为“动脑动口不动手”,要进行大量的协调沟通。
由于前序任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时间推迟,留给火星探测任务的准备时间也随之缩短,使得原本计划用35天恢复 火箭发射平台,用48天进行测试和总装,但这样一来,“天问一号”的发射最早也得到7月27日,比最佳发射窗口7月23日晚4天。这让王光义组织拟制了这次任务的准备工作计划,对 发放平台 的恢复计划进行了研究,寻找流程中的短线和制约因素,最终抢出了4 天 时间。
王光义吃透流程后,将其称作是“生死之战”。它万众瞩目。而且,如有闪失,就会错过26个月才开启一次的 火星 探测时间窗口。在分系统匹配阶段,也出现过各种问题。一次次开展数据分析和排查,一次次挖出隐患,一次 次 测试、汇报……他写道:“这是上苍对我的考验。我要轻装上阵,让各级放心我的状态,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经过什么样的历练才能当上01指挥员?王光义坦言自己其实是名“跨界选手”,他没有担任过分系统指挥员。在成为01指挥员前,王光义在组织 指导体系内工作,主要管的是计划、协调和调度。他从2012年到2014年,在研制单位学习,从方案认证到关键技术攻关,从初样产品到试样测试,他们全程跟岗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他补上了技术上的不足。
除了一个板书记录外,还会跟自己对话。他写了一篇自传记录着他的感受,也写诗。从大学开始至今,他已经写下了七万多字。当年的进入航天系统也有戏剧性,那时候网络也不那么普及,在加入西昌卫星 发送中心之前,他根本没想查一下西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但还是呆下来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怀。在校期间,他们浓厚科技报国氛围一直感染着他,在西昌他们这些年轻人也学习老一辈航行人的事迹和精神。“要说苦,我们比他们已经好多了。”干航空需要奉献牺牲但投身其中,也能获得别样的使命感成就感。王 光義 在 西 昌 扎 下 根 来 了。如果说苦我们比他们已经好多了,那就是因为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更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