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器的9分钟逆袭天问一号在科研奇迹大气演练场中求生记

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半边框的金丝眼镜后,他那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给科技日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外表给人以安静、斯文之感,但他内心却是对科研事业有着无限热情和追求的人。赵瑞曾参与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相关研制工作,为它在地球搭建了一个火星大气“演练场”。

记得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时,赵瑞的心中“大石头”才落地。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发射当晚,我根本睡不着觉,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摸出手机看看。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看到成功着陆的新闻,我心里那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5月15日7时18分,那个历史性的瞬间终于到来。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的大气层,它要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广袤无垠、密度极低的大气。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了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力攻关,而赵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对飞行器在进入火星大气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模拟,为设计提供关键参数。

回忆起那个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情景,赵瑞的手指微颤:“成功着陆那天,我的走路都带风。”学生们说,一位老师走路如同风一样,这份激动和骄傲溢于言表。

从零开始模拟火星大气,再入空中的陨石与地球轨道相交,就像一次惊险刺激的小宇宙冒险。在这段9分钟里,每一次数据错误,都意味着失败。而那些背后的科学计算,是由像赵瑞这样的科研人员用他们自己的双手编织出来的代码。

对于这些精确至毫米、秒数至纳秒的地球与火星之间巨大的差距,以及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需要科学家们具备独特技能——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们也能找到光明,最孤寂的时候,他们也能听到声音。

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即使面对困难重重的情况,比如近视眼镜下的细小字母,或是长时间任务压力导致胃病,让他不得不放弃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梦想;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继续追求那个永远无法触及,却又永远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太空世界。

回到家庭生活中,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严谨态度,对别人的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严苛。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拼命三郎”,但他的“拼”,更多体现在型号研制任务期间。如果没有任务,他会正点上下班,看看孩子做饭或帮忙照顾娃娃。他的爱人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一员,他们共同的事业和爱国情怀让两人形影不离,如同两个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相互扶持前进。

作为父亲,他把这个角色看作是一个机会去教育儿子,同时也是一种幸福。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对浩瀚太空很迷惑,现在从事航天相关科研工作,也算一直守护航天梦。”他的儿子名叫赵航,与父子的关系既亲密又尊敬,不论是在公园漫步还是一起玩乐高积木,小家伙总是那么自豪地说:“我爸爸设计飞船!”

这种简单而纯真的认可,是他最宝贵的情感之一。在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群中,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一部分,但他们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这个国家推向了更加遥远的地平线。(来源:科技日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