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他并未年轻时就踏上这条道路,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月中,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如今,在刚刚步入“80后”的行列中,他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等工作。忙碌,是他现在生活状态的代名词。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他语速不快,却声音响亮:“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事情。”在两小时内,他展现出一位立场鲜明、斗志昂扬的人生战士形象。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耄耋之年的热血和毅力。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的是刘嘉麒。在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他作为家中的最大男孩,无奈地选择了文学专业,因为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课程。母亲的话像是一道无奈却坚定的命令: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花费少,就去那个学校吧。
1960年,他进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时,那所学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全包,因此基本上是不用花钱。而且,由于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他们经常吃不饱饭,但刘嘉麒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坚持下去。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时候,即使有同学因为无法忍受这些条件而选择退学回家,但他仍旧坚持下来,最终将初衷转变为兴趣,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再次回到实验室深造。当1978年的政策允许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7岁高龄但仍充满激情的心灵再次燃烧起来。他放弃优越条件,再次考取博士研究生,与班级中最小学生相差十六岁,不仅是个老学生,更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27年的学习旅程结束后,当他走出了师门时,已是44岁高龄的一位硕果累累的地质学者。
今天的刘嘉麒,无疑是地学领域的一位强者。一路走来的挑战和成就都在他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曾经带领团队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特征,对火山资源保护开发及监测预警做出了贡献,还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开拓新局面,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但对于他来说,最珍贵的是那些在研究生的日子里结下的友谊和知识,它们成为了他事业上的基石,也是在生命旅途上宝贵的情感财富。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地球化学)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从硕士到博士论文得到数据结论,都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证明了其价值。此刻,看着规模比过去扩大数百倍的大潮涌动,每一次呼吸都是对前进道路的一种肯定,“树立远大志向”,成为他永恒的话题,如同心脏跳动般不可或缺。
如今,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可对于这个已经过退休年龄的人来说,“现在最需要时间”。“我现在最需要时间,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尽管如此,这份忙碌不是压迫,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对社会责任感深植心底的声音,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否有人逼迫,只要能够继续给社会留下东西,就足够让这份热情持续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