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响彻耳畔。然而,他与火山的相遇,却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时刻。为了攀登科研高峰,他仿佛把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过。他刚步入“80后”行列,但仍旧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岗位上,一有空闲,就投身于科普和咨询工作中。“忙碌”,这是他目前生活状态的缩影。
选择成就强者
我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年龄,只是只要能继续做事。我说话不快,但声音响亮。在两小时多一点钟的访谈中,他展现出了一个立场鲜明的人。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老将军般炽热、斗志昂扬的一面。他确实是一个人生的战场上的战士: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迎难而上。
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他9岁的时候,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小家庭更加艰难。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男孩,他以一种无比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用知识去改写自己的未来。
高考填志愿时,他原本对文学感兴趣,但是学校规定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课程。犹豫不决之后,他向母亲求助,母亲给了他一句简单的话:“哪所学校收费少,你就去那所学校。”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在1960年他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因为该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五包制,“基本上不花钱”。
开始时期充满挑战,上大学后他的专业还要在野外跋山涉水,而赶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让吃饭成为他们最大问题。一些条件好的同学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便退学回家;但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学校里吃不好饭,在家更吃不好”,所以他坚持下来。
经过时间磨砺,最开始看似无奈之选变得有趣且令人着迷。他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965年毕业时,经历了一番精挑细选后,即被本校录取为研究生。此后的几年间,无论是作为助教还是调动到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都没有停止学习,更没有放弃思考。
1978年的恢复使得他的梦想得以实现。这时候,由于已37岁,与班里的年龄最小者相差16岁,但这并未阻止他的进取心。当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毅然决定再次攻读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当结束了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经45岁左右。
今天的刘嘉麒,是一名在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地学大师。他曾十次踏足长白山、八次攀登青藏高原、三次进入北极、二次征途南极,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及特征系统揭示开来,并推动了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与监测预警工作,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玛珥湖古气候高分辨率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这一切正是在其硕士阶段结下的缘分,也是他珍惜此期间创造力旺盛,对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段落,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坚实基础。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依然有人引用他的硕士、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不久前的某天,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百倍之多。但即便如此,对于青年学生们认真思考读研目的树立远大目标,以及反馈国家社会能力,“同时要找到自己的‘增长点’,不好高骛远,每座 山看着那座 山都觉得更高。但真正伟大的目标必须一步一步走向前。” “不要以为自己年轻,还有一堆时间,就急躁。如果你能比别人多迈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容易很多。”
现在最需要时间
“我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些事情。”其实早已超出了正常退休年龄却仍旧选择忙碌的是刘嘉麒。他最近的心血项目,就是通过拉伸玄武岩(一种常见于火山地区岩石)制作新的纤维材料,以适用于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新型材料。此外,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现在还带着十几个 研究生教授,同时也承担大量科普报告以及地方企业咨询等工作今年五月份 刘 嘉 麦 赢 得 了 中国 科 学 院 大 学 教 育 基 金 会 颁 发 的 “ 李 辟 教 学 名 师 奖”。“不是觉悟很深呀,只是一辈子总要留点东西给社会。” 他说,“不能忘本,用国家和老百姓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
结缘地球科学60余载,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科学发展的心系。在他的眼里,虽然我们已经成为地球大国,但距离成为地球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理论方面,有些国内尚处领先水平,其它技术手段或仪器设备虽先进绝大部分皆购置自外,而非自主研制,这易受制于人;当前理论相较60年代虽不断进步但仍需突破新局面。“如果把国内有关学会报道排队,看会发现相当长的一串‘领先’队伍。不过并不完全如此。” 他说,“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就鼓舞精神,也应该看到许多方面尚未达到领先,还需加倍努力。一旦浮夸或骄傲,那就是背离科学精神。”
(冯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