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喊舍:后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在那个充满变迁与动荡的时代,耶律喊舍(1176-1220)作为契丹人的儿子,他将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后辽这个国家的兴衰之中。后辽,在金国和蒙古帝国的连续打击下,被迫东渡鸭绿江,一路向西直至抵达高丽西京平壤,甚至渡过了大同江。
1217年,当时期内部分裂加剧,耶律统古与杀死了前任君主、自称为大辽收国王的耶律金山之后,自立为王。这一举动激起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随着时间推移,只短短一年之后,耶律喊舍又一次发动政变,将之前拥立自己为王的人——耶律统古给予致命的一击,并且宣布自己成为新的君主。
然而,这段相对安静而又混乱的情况很快就被外部力量所打破。在1218年,当时位于蒙古和契丹之间的一个关键人物——耶律留哥决定放弃独立行事,而是选择向蒙古帝国投靠,并带领十万兵马以及元帅胡士兵的大军,与东夏国联合起来,对抗当时仍然控制着一个小型但有战斗力的后辽政权,即由耶律喊舍领导的小规模残余势力。此外,还有来自高丽的大约四十万援军加入到这场战争中,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倒性优势。
最终,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战中,敌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据说是在1220年的春天或者可能更早一些的时候,大败后的耶律喊舍及其残余势力最终遭到了失败。在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来临之际,不仅是他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且整个后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也宣告彻底消亡。当 蒙古帝国将剩余的人口从这一地区迁移到他们认为更加安全的地方,也标志着历史上这样一个曾经存在于北方边陲的一个国家画上了句号。
他的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对于那些目睹他崛起与跌落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与戏谑意味的插曲。而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这个故事则是一次深刻探索关于强盛与衰落、忠诚与背叛等主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