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坚定的信念,在金末至元初的动荡时期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出生于今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籍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随着战乱的转移,他在新郑度过了童年。
自幼聪明好学,七岁入学,对老师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为何要读书?”老师回答:“为了考科举。”然而,他追问道:“仅仅是这样吗?”这让老师感到惊讶,并由此辞去教职。他后来换了三位老师,每次学习都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由于家庭贫困,无力购买书籍,他常常借阅和抄写书籍。在一次偶然之遇中,他获得了一部解释《书经》的书,并通过自我努力掌握其中知识。此外,在逃难到徂徕山期间,他还得到了王弼注释的《易经》。
尽管身处动乱之中,许衡仍旧坚持日夜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迁居辉县附近苏门山,与姚枢、窦默等人讨论广泛的话题,从经传到子史,再到礼乐、名物、星历等多个领域。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即使在上者不能履行,也应由下而上维护秩序。
许衡曾赴大名府讲学,因其严谨执教,被尊称“鲁斋先生”。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时候,召他担任京兆提学,一系列学校建设活动使得京兆地区成为文化教育中心。当忽必烈南征时,许衡回到怀庆,不愿离开故土,只能在临潼与学生告别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