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打金枝在自然之声中展开

在河南省的悠扬歌声中,一个名为索海燕的青年演员踏上了她的人生旅途。1999年,她和她的丈夫冯顺英共同创立了一个民营剧团,命名为海燕豫剧团。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成功举办了2500多场演出。

从最初只能演绎四五个剧目到如今能够精心准备20台不同的戏曲作品,再从起初拥有的十几箱物资发展至今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这一切都证明了他们坚持不懈与不断进步。

索海燕自小便对戏曲充满热爱,她是河北磁县人,在那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长大。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并且在小学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1976年,当她考入当地的一所专业学校时,那份梦想得到了实现。

在那所学校里,她遇到了许多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都是退休的大师级艺人,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也给予了宝贵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索海燕培养出了扎实的文武双全基础,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981年毕业后,她和冯顺英一起进入专业团体工作,从开始的小角色逐渐成长为主角,并一直致力于豫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1992年,他们被调往济源市豫剧团,而1999年,又一起离开那里创办了自己的民营剧团——海燕豫剧团。

这个过程中,有一次幸运的事情发生,让索海燕的心灵受到了深远影响。那是在10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听说了一位名字叫常香玉的大师。这位常香玉不仅是一位卓越无比的地道艺人,而且还以慷慨之心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捐献了一架飞机给志愿军。这段故事让年轻的索海燕产生了一种强烈渴望:有一天能见到自己敬仰的人才大师常香玉。

终于,在14年的期待后,1991年的“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上,索海燕荣获金奖,而颁奖的是她的偶像——常香玉老师。当她紧握着常老师的手时,那份幸福感像是温暖流淌过全身,没有一句话也不能形容这份难以言喻的情感。

随后,当知道常香玉设立“香玉杯艺术奖”来表彰地方戏曲优秀人才时,尽管有些胆怯,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报名参加评选。虽然当时她对一些经典题材并不熟悉,但依然凭借自身素质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 香玉杯”。

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挑战,只要有机会去尝试新事物,都会让索海燕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与快乐。而在2000年的6月6日,一件重要的事发生:常香玉收取筹划开办自己的传统戏曲社群(称作"制定社会") 的设计者, 她决定收取一个来自于家庭背景相似并且具有相同理念但不同流派的人才作为徒弟 - 索 海 燕。在这个仪式上, 常氏明确指出他选择的是因为其品德良好以及素质高超。他告诉所有参与者的舞台生活,就像农业一样要精耕细作;就像工业一样要勤劳刻苦;而对于我们这些表演艺术家来说,要把每一次表演都做得完美无瑕,以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衣食父母们。这段话深深触动着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女孩,使她更加坚信自己应该追求更高尚的事业目标,即使面临困难,也绝不会放弃追求卓越的心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