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而元朝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正当我们沉浸于这些古代遗迹与传说之中时,一个问题却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提醒我们:明朝究竟何时灭亡?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回答是1644年,这个答案似乎已经成为现代历史共识。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将1662年视为明朝灭亡的标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张岱曾经这样评述永历帝朱由榔:“福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事奔逃。”这句话简直像是一把刀锋利透顶,不仅针对朱由榔,也反映了整个明朝末期的一种悲哀和无奈。在公元1646年隆武帝被俘后,其皇位应继承至神宗直系后裔,即桂王朱由榔一人。依照明朝制度,当藩王要称帝首先必须宣布监国,所以在丁魁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朱由榔便在肇庆宣布监国。
起初,他展现出一位能够重振民族气息的君主形象。他吸取前辈滥用特务和广选秀女导致民心尽失的教训,并宣布“不设东厂,不选官人”。然而,就在他刚开始试图稳固政权不久之后,便传来了赣州失守的消息。面对危机,无论是有力的劝阻还是周围环境,都无法改变他的本能——逃跑。在短短几天内,他就逃到了梧州,这样的决策无疑让清军轻易占领了广东,使得永历政权在广东失去了民心。
为了挽回局势,一部分官员提议唐王朱聿鐭监国,并改名绍武元年,以争夺时间优势,但最终仍旧落败。不久,在登基后的十多天内,朱由榔发兵讨伐绍武帝,最终双方耗费半月时间,却未能决定胜负。这时清军趁乱攻占了广州,最终杀害绍武帝及首辅苏观生。而朱由榔再次逃离肇庆到达梧州,此刻已然看似命运多舛。
随着清军逼近边境,再次威胁到他的安全,他又一次选择逃往更远的地方——桂林。在这个偏远的小城里,他才算暂且放松了一口气。尽管他缺乏果断性做出重要决定,但是在逃亡方面,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敢。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1661年的云南还是缅甸都未能给予他安宁。他一直藏匿于缅甸首都,被吴三桂追击,最终被莽白所杀并交给吴三桂。此后,在昆明的一个黑暗夜晚,被弓弦勒死的大明帝国就此走向结束,而那个时代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当这一幕幕往事如同电影般播放出来,我们不禁感慨,那么伟大的国家,又为何因一系列连环事件而迅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