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发起农民起义,孙可望随之加入。张献忠将其收为养子,并改姓张。1644年(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在成都位列群首之一,以平东将军和监军职位,并节制文武。
随着张献忠牺牲后,大西政权由李定国和孙可望等人继续领导。在云贵地区坚持抗清后,两路大军会师于贵阳,一同南下攻占云南。然而,由于内部矛盾和战略分歧,最终导致了联明抗清的方针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在此期间,大西军多次取得胜利,其中包括收复湖南的大部分州县。此外,大西政权还一度控制了广西、桂林一带。但是,由于内忧外患,最终未能实现对中原的恢复。
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刻,他们关于联明抗清问题上的分歧,是内讧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嫉妒心强、对战功不满等,也加剧了两人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双方关系破裂。
1653年(顺治十年),在岔路口之战中,大西军被清军击败,这标志着孙可望失去了最后的一线生机。他试图篡夺李定国的地位,但最终失败并且病死或被杀。这段时间里,他曾经尝试通过阴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最终未能成功。
尽管如此,大西政权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它展示了一支非传统力量如何短暂地崛起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大格局。大西政权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改革、反叛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