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贸易与经济的背景下,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丝绸之路“陆上南向高山之路”及“西南丝路之路”的研究,有学者指出相关资料相对稀缺。① 然而,清代滇缅之间确实存在着广泛的贸易活动,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丰富的清朝官方档案文献。② 清代中缅两国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进行。由于中缅关系随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时期:联系中断时期、关禁时期、恢复宗藩关系时期和英属缅甸时期。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这些各个时期相关档案,并辅以其他文献资料,来展示清代滇缅贸易的大致情况及其特点。
一、联系中断时期
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入侵缅甸迫使其交出永历帝,导致了数十年的中断。在雍正九年(1731),东吁王朝试图遣使入贡,但未果。在乾隆十六年(1751),两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但使者尚未返回,便发生了变故,使得短暂的宗藩关系很快结束。
二、中断之后的情况
尽管双方没有正式通商,但据乾隆十一年五月初九日云贵总督张允随奏折记载,在战争前夕,即便是封锁边境的情况下,内地民人仍然前往开采矿产,同时也参与到跨境贸易中去。这表明即便是在战争状态下,两国之间的人口往来和物资交流依旧十分频繁。③
此外,还有多份奏折记录了这一期间内地民人赴缅购买海盐的情形,如《啸亭杂录》中的记载:“老官屯地多海盐,恒与内地民人贸易。”④ 《清文献通考》则提到了内地民人赴木邦购买棉花的情形:“木邦土性宜绵,而地广人少”,这表明即便是在战争爆发前夕,也有大量的人口参与到跨境交易活动当中。
三、中间阶段的情况
在战争后的关禁政策实施后,一些官方文件记录了战前的状况,如《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中的奏报,其中提到了新街一带作为重要的交易地点,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税收制度等细节。此外,还有一些奏折记录了战前的贸易情况,如云南省巡抚鄂宁所述:“新街一区,因通水路……每遇货物出入隘口,每十分取一谓之一税。”⑤
四、最后阶段的情况
在乾隆三十九年的正月,由于战后严格执行关禁措施,对永昌府额设税口十处征收税款出现缺额,因此云贵总督彰宝追述了一段战前的繁荣景象:
从前足额时,
夷方之货不过鱼、盐、
芦子、象牙、
棉花等物,
惟棉花一项为最多,
亦迤西一带所取给。
至内地之货,则系绫绸、
黄丝布匹及铜锭砂等类,
均为夷方所必需。
凡内地货物贩于外及外夷货物贩于内,
皆经由永昌府城分发转运。
……又腾越州地处极边,
通内地说江口税关;
通外夷者,有曩宋孟连税口;
此外尚有界头曲石州城税口并无商货仅征牲税。
向来外夷之棉花苏木象牙鱼盐等得以贩运进口;
而内 地之货物为夷方所需亦得贩运出口。
……追溯未办军务以前,
内部绸缎丝线诸财固为夷人稀罕而珍贵,其 夷 地 所 产 之 棉 花 芦 子 象 牙 鱼 盐 等 物 也 皆 内 地 所 取 给 兼 有 宝 石 碧 瞿 犀 玉 石 等 类 携 带 求 售 不 第 省 城 货 物 均 云 集 于 永 昌 其 江楚民肩挑驮载贩 货 者 纠 细 不绝 实 系 专 藉 内 外 互 易 是 以 商 贾 循 施 此 路 而 至 今 迄 未 减 弱 可 见 其 重 要 性
这段描述展示了一种高度互联互动的地缘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括商品流动,而且还包括人口流动以及文化交流,这种模式被认为具有深远意义,为我们理解历史上的国际经济联系提供了宝贵见解。
参考文献:
① 李国荣:《明清国家记忆:15—19世纪丝绸之路的八条线路》,《历史档案》2019年第1期;杨斌著,韩翔中文译:《流动的边疆——全球视野下的云南与中国》,八旗文化出版社2021年版,第62—63页.
② 见余定邦:《中缅关系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王巨新:《清代中 缅 关 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③ 《宫 中 档 乾 隆 朝 奏 折 》第30辑, 第531-532页.
④ 《钱 文 志 通 考 》卷296_四裔考_ 缅甸_, 光 绪 二 十 七 年 上海 图书 集成局 武 英 殿 聚 珍 版 校 印 本, 第8页.
⑤ 《署 云 南 总 督 阿 里 衮 奏 报 蛮 莫 新 街 贸 易 等 项 情 形 折 》 , 乾 隆 三 十 三 年 五 月 初 三 日,《宫 中 档 乾 隆 朝 奏 折 》第30辑, 第531-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