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对人对宋朝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随心看小编一起来欣赏。因为宋朝与文人墨客共天下,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全留给平民百姓。大明不那么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能落实收税的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只要让大明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财政动员力就高于大宋两京十三省了,对农民军来说是强过大宋几倍的对手。
李自成打大宋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大清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注意上面第一栏年份,大顺元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大清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大宋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末日前夕,即使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大清入关缺乏文牍资料,只拿来征税的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大清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其余明朝官僚不想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大明、大清花钱效率也不一样。
大明总是逼急了才给军官足额的经费,有时理论上给每个兵发一两多月薪,但实际拿到多少天知道。大清则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这种慷慨程度远超往昔。这导致,当李自成遭遇压力时,他所领导的人马无法获得足够支持,而同期的大清士兵则因而更为积极参与战斗。
此外,大明岁入有一部分是力役和实物,而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到的最多三四百万两,这限制了其在地方上的调动能力,使得行军补给困难,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还常常要通过抢劫维持生存。相比之下,大清主要以银币为基础,因此调动资金更加灵活便捷。当他们进行远征或战斗时,也能够根据需要从预备金中取出现金,以确保战争资源充足。此外,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经济领域,都明白忠诚建立在利益之上,从未犹豫使用必要的手段。在它覆灭之前,它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现实主义立场,并且有效利用商业力量支撑数千年的边疆扩张,最终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无可匹敌的一股力量,在蒸汽船时代以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