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宋朝曾有三位皇帝,他们原本并不想成为皇帝,但最终因各种原因被推上了宝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位“不愿当皇帝”的君主为何如此。
首先是赵曙,他是宋朝第五代皇帝,也是宋仁宗的弟弟濮王的儿子。由于仁宗多年未有子嗣,生下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赵曙两次被立为储君,又两次遭到废除,这样的变故确实让人感慨。在仁宗去世前,没有合法继承人的他,只好留下遗命让赵曙登基。尽管两度废立的赵曙害怕自己成为了权力更替斗争中的牺牲品,他依然拒绝登基,直到大臣们逼迫他以装病逃避。在没有合适继承人的情况下,大臣们只好将担架抬着赵曙,将其推上龙椅,并进行了登基大典。
接着是宋钦宗赵桓。他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因为徽宗醒来后,赵桓不得不暂时接管政务。不过,与徽宗一样,赵桓在处理国家事务时也显得优柔寡断,对于国难局面缺乏决断力。结果,在他即位仅仅两年后,金军攻陷汴京,而父子二人也因此被俘并死在异地。
最后是一些关于宋朝十三代皇帝中的一位——宋光宗的次子赵扩。当他的父亲还健在时,他就已经继位。但是在爷爷宋孝宗去世后,大臣们试图改立他为新一任皇帝。然而,出于对父亲不孝行为的恐惧,以及不要再给天下带来更多负面评价,极力推辞而拒绝接受这一荣誉。
这样的现象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宋朝许多皇帝都是软弱无能,他们内心听从谗言,对外却总是胆小怕事。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往往选择割地求和,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区域。这正是导致了宋朝国土日益缩小,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