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为一名学术霸权者,必须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换言之,要“混”。这意味着要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交网络,包括与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和人物的良好关系。
近期,一份报告由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布,该报告揭露了一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的一家期刊合作,为中国学者发表了涉嫌抄袭和造假的论文。2015年,该期刊发表的文章中,中国作者贡献了78.1%。
此前,中国学术界已经遭遇过多次国际学术期刊撤稿事件。在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由中国学者撰写;同年8月,全球著名出版集团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均来自中国;10月,又有爱思唯尔撤销了9篇论文,它们全都是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三次事件都指出了审稿人邮箱可能存在伪造的情况。
国内情况则更为严重。尽管国内外对充斥大量不合格或造假文章现象表示担忧,但问题并未得到改善,有时甚至比过去更糟。此背后,是一种利益链条形成:高校要求教师和博士生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发表,因此出现了一种以收取“版面费”调节供求关系的情形。这条产业链包括了编辑、作者、博士生、中介机构以及高校,每个环节都能获得利润。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一成五出自中国。而虽然科学文献数量激增,但质量问题依旧存在。一份研究显示,在2000-2007年的时间里,加拿大研究员发现了许多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实验数据或结论的大量文章。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周围发生违反科研道德行为的情况,以及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不安心做科研情绪,都在提醒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评价机制和资源分配方式才能有效打击这种现象。而对于那些想成为“学阀”的教授来说,他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务以及善于跑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混”成了他们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