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学中,农时不仅用来记录和表达农事活动,更是顺应、把握和利用宜农时令节气的艺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因时制宜”智慧。先秦时代有《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文献,其中《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的月令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的月令农书实用性强。如唐朝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明朝桂见山的《经世民事录》,清代丁宜曾的《农圃便览》都依此为基础,有所发展变化。
这些文本显示了中国古人对于天地万物循环变化的心理特征,即以农业为中心,将国家政事服从于自然规律。在这种观念下,时间被看作是循环往复,而不是直线流逝;空间则是随时间流转而变化,不是无限扩展。此外,这种思维方式还体现出阴阳五行对自然界运行周期性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深刻影响。
金春峰先生认为,《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作为指导思想,在国家政策和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反映天地运行、四季变换以及阴阳五行内容,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套合理的人类与自然关系处理方法。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农业文化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哲学内涵,并对世界有其独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