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为一名“学阀”,不仅需要掌握学术知识,还必须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简而言之,这就是学会“打交道”。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就需要与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类机构和个人进行有效沟通。
近期,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布了一份报告,揭示了一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为中国学者收费发表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2015年,该刊发表的文章中,中国学者的贡献高达78.1%。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曾经遭遇过三次国际学术期刊撤稿风波。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由中国学者发表;同年8月,全球著名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都是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10月,爱思唯尔(Elsevier)撤销了9篇论文,都出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三次事件都提到审稿人邮箱存在问题,即可能是假冒的。
相比之下,对于国内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一些学校甚至允许教师和学生购买版面费以提高其在学校排名中的地位,从而加剧了这种现象。此外,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金钱决定一切”的情况,有些家庭通过支付大量费用来确保孩子能够进入顶尖大学和获得优质教育。
对于想要成为一名“学阀”的人来说,他们必须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从行政人员到政府部门,再到企业,每个人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人脉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混”(即建立人脉)至关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资源,并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然而,这种现象并非没有批评者。一旦某个领域中的某个人因为这些原因受到指控,他们通常会迅速被排除在圈子之外。但即使如此,对于那些真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它削弱了整个系统对真实创新成果的重视,让一些虚伪行为得以盛行。而且,在这种文化里,不仅学生们,而且教授们也往往不得不参与其中,以保持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收入水平。
因此,要想改变这一切,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评价体系,以及我们如何奖励真正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得到公正地认可,并且能够自由地追求他们所热爱的事业,而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声望或者增加财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