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阀现象加剧中国朝代年份表在自然景观中寻求平衡

为了成为一名“学阀”,一个人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还必须精通人际关系的处理。简单来说,就是要会“打交道”。这意味着你需要与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等机构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来构建一个广泛的人脉网络。

最近,一份由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表的报告揭示了一个被称为“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这家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涉嫌抄袭或造假的论文。在2015年,该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比例高达78.1%。此前,中国学术界曾经遭遇过三起国际期刊撤稿风波。

在这些撤稿事件中,不乏审稿人使用的是假冒邮箱,这是指同行评价存在的问题。相比之下,国内论文抄袭和造假现象更加严重。虽然中国学术界内部外部对期刊充斥大量不合格或造假论文的情况早已深恶痛绝,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背后食利群体

媒体和学术界已经指出高校中的“出版”压力是导致这一现象直接原因之一。在没有硬性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要求的情况下,由于供需失衡,大量国内期刊开始收取“版面费”以调节市场供求。这条产业链将包括了学术期刊、研究人员、博士生、专业写手、中介机构以及高校在内的一系列参与者,将他们都纳入其中,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分享收益,或许生意兴隆,或许步步高升。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在2009年时,这个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而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1.8亿。但除了这种直接经济利益之外,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国际OA期刊市场,每年从中国收取数十亿的“版面费”。

尽管如此,“出版”确实带来了中国SCI论文数量急速增长。而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连续六年的时间里,中国发布SCI文献数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不过,与数量增长并无同步的是质量提升。在衡量一篇文献质量高低时引用率是一个关键指标。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华语国家作者所发SCI文献引用的排名居首;另一方面,又有研究显示自2000至2007年的期间内零被引 SCI 论文增幅竟达20.67%。尤其考虑到自引率偏高且存在大量非正常引用的事实,使得人们对于华语国家产出的科研成果可能持有更多担忧。

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文章抄袭、科研资金挪用、伪造数据等现象已经深刻地侵蚀了整个科研领域。此外,“教育报”曾报道称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显示79.35%的人身边至少有一种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行为发生,而42.25%的人甚至经历过最严重事件——抄袭他人的成果。此外还有关于骗取科研经费或荣誉的事故,也占到了16.44%。

这样的情况给予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心做科研的情绪,并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它也削弱了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力度,因为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结果越来越怀疑,因此,对于如何有效打击这种不端行为进行改革也是迫切需求之一。不少专家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但是直到现在,没有哪一种方案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另一个长久以来未被讨论到的现象就是"学阀"现象,它在许多大学中普遍存在,但很少有人关注它所造成的问题及其危害性。

" 学阀 " 的定义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描述,是指凭借势力把持教育界或其他领域的人物。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务,以及善于跑关系。“ 学阀 ”赖以成功的三大基石便是它们的学生,也就是教出来的手下,比如博士生。“ 学阀 ”们往往忙于拉项目跑课题演讲真正的研究则常常落在那些具有一定经验能力及亲密程度较强的手下身上。当这些手下的完成作品后,“ 学阀们就会毫无表情地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署名上”,即使他们对内容几乎不知情也不干涉任何事务。

Similar Posts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