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以其卓越的文化交融策略和对中国数学、地理学等领域贡献而著称。他于1582年抵达中国,致力于传播天主教,并与当地士大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提倡“上帝”概念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不强迫信众放弃习俗,只要求不带迷信成分。他的“利玛窦规矩”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耶稣会传教士。
在北京,他成功觐见皇帝,并且通过科学知识博取好感,为日后的其他传教士开辟了道路。在1605年时,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其中包括一些高级官员,如徐光启等。这三位被尊为“圣教三柱石”,极大地帮助了利玛窦的宗教事业。
除了宗教学术著作外,利玛窦还翻译并介绍了西方几何学和地球观念给中国,这些都对晚明时期学习西方知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对中国数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制作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被多次刻印。
在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方面,利玛窦首次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还参与编写中西文字典,是他积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后世评价他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因为他能够在自己身上融合不同的身份,使得福音喜讯能以一种符合东方文化的方式降临到华夏大地。
至今,美国《生活》杂志将其评选为公元第二千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而他的墓葬现位于北京行政学院院内,与汤若望墓和南怀仁墓相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