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者,我深知成为“学阀”并非易事,需要精通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要想在高校的学术圈中占据领导地位,不仅要有卓越的研究成果,还需处理好与行政人员、政府部门和企业等机构及人物的关系,构建庞大的社交网络。
近日,一份由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布的报告揭示了一个名为“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为中国学者发表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学者的声誉,也削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研领域质量问题的一般认知。
此外,国内也曾发生多起国际学术期刊撤稿风波,如英国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41篇来自中国作者的手稿,以及斯普林格(Springer)和爱思唯尔(Elsevier)相继撤销9篇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手稿。这三次事件都指出了同行评价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即审稿人邮箱可能是假冒的。
相比之下,国内论文抄袭、造假现象更为严重。在没有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这些不良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到了整个科研体系。媒体和公众对此已提出强烈关切,但至今未见实质改善。
除了论文抄袪等直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学阀”现象,这是一种体现在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物把持其它人的情况。“学阀”通常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务以及善于建立人脉网络。但这种现象被忽视且未得到足够关注,对于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