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农时不仅仅是记录和表达农事活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宜农时令节气的顺应与把握,是农业生产中的“因时制宜”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农学的代表人物,樊志民馆长指出,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许多讲述农时的文献,如《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等,这些文献形成了一种月令体例,该体例后来成为后世月令农书的基础。
这些月令书籍,如唐朝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明朝桂见山的《经世民事录》,清代丁宜曾的《农圃便览》等,都基于《四民月令》的框架进行编写,每一本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内容上均有所发展和变化。
除了其历法功能外,《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反映农业民族特点、文化思维模式。这种以时间为中心,以自我为主体,天地万物相互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具体时间与空间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还深刻影响了科学技术思想。
图式中的天地,是生育万物的大自然,其运行被分为阴阳五行,其中阴阳二气消长反映着季节转换,而五行则是季节运转指示物。在这个体系中,人治诸业,与天地相参,反映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基本关系,并强调秩序、平衡与和谐,这样的体系规范了人与人间及人与自然间关系,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内涵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