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学中,农时不仅用来记录和表达农事活动,更是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令节气的智慧。这种“因时制宜”的观念体现在先秦文献如《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它们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月令体系,成为后世重要的参考。
这些文献不仅包含了农业物候历书,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民族特点。黄河流域作为文明发祥地,其四季分明适合耕作,使得先民们以农业为中心生活,国家政策也与天象和季节紧密相连。
月令图式体现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与空间相联系,但其时间单位更侧重于天干地支。这一体系强调秩序与和谐,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规范,并通过阴阳五行等概念反映出生育万物的大自然。
金春峰先生指出,这样的思维模式对科学、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从农业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将自己的基本看法融入世界观,而这种思考方式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