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僵尸般的皇帝远离故宫仍操控国政

导读:清朝僵尸般的皇帝远离故宫仍操控国政。虽然太和殿是明代三大殿之一,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是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实际上并非皇帝处理国政的主要场所。那么,清朝的哪个地点成为了他们处理国政的中心呢?

在清朝,皇帝并不像明朝那样每天固定在特定时间举行早朝,而是通过内阁向其汇报重要事务。大权实际掌握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皇帝,还有着学习上的日程,所以召见或觐见通常安排在他们放学后、午饭前。

如果需要讨论重大政策,则随时召见,不一定限定地点,一般会选择便捷之处进行。而康熙年间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和平三藩等重大决策,也是在“御门听政”中作出的。

尽管如此,大部分时间里,清朝皇帝并不留在故宫办公。康熙皇帝尤其喜欢畅春园,他甚至专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来赞美这片地方。他常常在这里听政,这成了他的习惯。在他去世前的36年里,他总共居住了257次3800多天,每年平均驻守7次107天。这表明畅春园对康熙时代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雍正继位后,将圆明园升级为御园,并对其进行扩建,使它成为一个理政功能齐全的地方。此外,在热河避暑山庄也经常处理国家事务,如乾隆一共花费168天于圆明园工作,其中105天则是在紫禁城度过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