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陷入了深深的忧虑。齐云楼的大火映照着他的思绪,仿佛有什么不愿言说的秘密隐藏在心底。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用带子勒紧脖颈,但就在此刻,李伯升赶来,将他从绝望的命运中挽救出来。徐达亲自押送张士诚前往建康,他坚定地拒食,不食一粒。
抵达建康后,朱元璋派遣李善长进行劝降,但张士诚毫不屈服,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在其生前,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既有勇气占领江山,也有懦弱错失良机;既有决绝自尽,也有保持丈夫本色。对于吴地的人们来说,张士诚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统治者,他们怀念他轻徭薄赋的政策,而明代书籍中的诸多指责则被视为过度夸大或无稽之谈。
相比之下,朱元璋对吴人的恨意更为深重,他利用沈万三家的租税作为依据,加倍征收,每亩实粮高达七斗五升,这导致了许多小土地主破产甚至灭亡。而苏州民众至今仍记得昔日张士诚时期的轻税和仁政,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烧香祭祀,以“九四香”纪念这位英勇而可敬的大英雄。
分析老朱的心理状态,我们可能发现他渴望找到一个活捉敌将,以证明自己的胜利。但是当面对坚韧不拔、宁死也不屈的人物时,他的情绪爆发,最终令张士诚尸体遭受凌辱,被棍击烂碎,然后喂给狗吃。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老朱的手段和心理特质。本文节选自《大明朝的另类史》,作者梅毅,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