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到生态:第二次现代化的故事》
在一片由钢铁和煤烟构成的天空下,人类曾经以工业文明为标志,像一股强大的河流,冲刷着大地。然而,当这条河流渐渐枯竭,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一个新的起点——生态文明的岸边。在这里,我们将编织出一个关于世界历史的人类故事:《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到生态的奇幻旅程》。
这段旅程,在发达国家,大约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它是一场经济为中心向生活质量全面的、多元的、多样的提升的大变革。这不是简单地转换了一种技术或模式,而是对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定义工作与生活以及如何理解社会和谐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新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切必备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思路被探索。一种是资本扩张、规模经营,机械化方式让农业职业通过技术进入现代化,这个过程会挤压中小农户的生存空间。而另一种思路则是在发挥中小农户潜能,通过合作、组织化服务来实现农业规模化,同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让农民成为现代化的一部分。
城乡等值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服务或建设上的概念,而是需要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理解,即城市也要走向生态文明。城市改造可能比农村更难,因为它们需要超越行政界限形成新的乡村群落,这些群落既有自发产生,也有如华润希望小镇这样的工商投资形成,所以正在产生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只要奔着第二次人类生的Ecological Civilization时代,那么它们就有可能超越上一个时代。
现有的三农体制可以用隔绝和割裂四个字来形容,它们之间缺乏融合。深入改革需要观念上的变革,以及体制上的变化,但这些都是挑战性的话题。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新的机会,比如移动互联时代中的合作重回世界,每一次合作都基于情感创新社交关系,而非单纯经济利益,因此具有新的含义。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这种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可能,并且能够带动新局面。
综合农协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如山西永济地区成功建立了3800多户几万人的土地合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完全融合。这对于中国三农领域来说,可以成为突破口,因为它满足二次现代化所需,同时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共融,为培育绿色发展提供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