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初中历史重点考哪里?自然界中的智慧。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很早就有人怀疑“江郎才尽”的真实性。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有人认为 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以免遭妒忌,所以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能思微退时人皆谓之为‘才尽’”。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他晓得 江淹不是真的“才尽”,而是为了避免祸端。
历史上的考证显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皇权统治下,即使是一位像沈约这样有学问的人,也难逃被钳制和扼杀文采的情形。而对于那些像梁武帝这样的皇帝来说,他们往往对待手下的文士充满戒备和嫉妒,从而限制甚至摧毁他们的手足温情与艺术自由。这便让人们质疑,“ Jiang Lang Cai Jìn” 这一成语是否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真正水平,更可能是一个政治或社会环境所致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