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歌》诵读:梅贻琦,解开大学教育之谜
今日之大学教育,如同一场宏大的历史交响曲,其旋律悠长而复杂。若只停留在表面,似与“明明德”和“新民”这两大理念相去甚远。但细究其间,发现今日大学教育的种种措施,其实始终未能超越这二者所蕴含的深邃意义。所问题在于,我们尚需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修养。
首先是课程设置,即教务范围内的一系列安排,从基本学术知识到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格物致知”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师生关系、治学态度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
此外,还有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学生课外活动,以及教师作为公民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准备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然而,我们发现,在体认上还有待加深,而在实践上也存在不足。我们常说的人格修养,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格,不仅仅是一个片段。在心理学上,我们知道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应该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但现今我们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知识传授上,只关注了一部分,而忽视了其他两个方面。
即使是在知识传授中,我们也需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习过程更加自动,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而不是简单接受灌输。如果今天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发展。
因此,对于如何进行良好的教书,古代智者提出了“善诱”和“善喻”的方法,他们鼓励教师通过引导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至于意志与情绪方面,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需要依靠教师树立榜样以及学子自身努力来培养这些素质。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关键点。在《大学》、《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而现代以后的理学,也几乎都围绕着如何修身养性展开讨论,但近代以来,由于重视个人修养而忽略国家利益,所以导致许多人将个人修身当成逃避世俗责任的手段而非提升自我能力的手段。
然而,这也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一项——个人修养。此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每天时间过剩,上课忙碌,无余暇用于独立思考或习惯性的日常锻炼;第二,没有足够空间来独立思考或反思,因为集体生活压倒了独处时光;第三,没有充足时间与古人建立联系,以便学习他们的智慧与经验。
总结来说,今日青年缺少的是一种静心、安宁的情感环境,一种定力、一静、二安、三虑四得五步功夫。而现在,他们由于时间短缺及空间狭窄,就连这种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更何况深层次的心灵追求。此乃令人担忧之事,为未来可行之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