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巨型帝国如行星般璀璨闪耀,然而没有哪个帝国能像美国这样,从起源到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独立宣言》于1776年7月4日诞生,这一天被定为美国建国日,将至明年的240周年,大约相当于中国十五分之一。从建国到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一仅用110年,再到成为全球领导者只用了不到170年。它不同于任何其他帝国,是无法编织自己的建国神话;它自建立之初便是现代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其起源于一场著名的现代战争——争取自我解放的独立战争。此后,它不断受到各列强战争的威胁,也用战争威胁其他国家,甚至因战争而威胁自己的生存——一场现代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内战,即南北战争。这场战争耗掉55万、62万或75万人命,按人口比例计算相当于今天400-600万人,可谓残酷至极。
然而,战争并未阻止它成长的节奏,反而是在这过程中成长直至今日。刚结束两场由自己发动的现代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役,有人说这两场战役让其显出疲态,从此走向衰落,加之新兴国家从背后赶超经济,使其经济总量从47%下降到19%,预言其衰落不可避免。
了解美国历史来龙去脉的人都会认为这一估计失之轻率,其理由有二:它从来就是自我唱衰的国家,也就是俗话说的危机意识;世界规模向它转移人力和财富速度没有减弱,甚至还在陡升——近期国内新一轮激烈辩论移民问题,就是证据。在这个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要看美国前景优选角度,便是看它的历史。
还有一个点,被不少人注意到了,但存在分歧:美国用创新引领这个世界将近一个半世纪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个问题堆积但创新能力旺盛的问题,你看轻它们,不是它们的问题了。
严格地说,《1776:美国诞生》这本书围绕着1776年的故事,只写了一年多内发生的事情。但列克星敦第一枪和康科德民兵对英军战斗,只听起来很遥远,而波士顿围城与华盛顿率领残军强渡特拉华河取得特伦顿关键胜利,是本书重点章节。本书着墨更浓的是两次胜利之间不断失败,以至差那么一点点,就可能使北美反抗大英帝国殖民自由战斗灰飞烟灭。但我们知道,这些事件发展逻辑远没那么简单。
独立之后,又打了五年,每一次胜利都随时面临败亡,一次“最黑暗时刻”,即将活捉州长杰斐逊被称为“最黑暗时刻”。13邦会议治下的全无常备军,全散兵游勇,对抗的是头号军事强国,但正义站在他们一边。不屈不挠、坚定的决心终于达成了奇迹。这奇迹就隐藏在《独立宣言》中,其中包括对英王乔治三世暴虐统治指控,以及13殖民地追求与生俱来的权利、决心自我管理宣示中的正义彰显以及意志力的体现。
米查姆讲述故事,用细节表现的是以华盛顿代表的一个坚定精神,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退却寻求转机机会。而传说中的“杰斐逊家族”,统治36年期间,与英国、法国、墨西哥及西班牙打仗,使得国土扩大数倍人口增加数倍。而且1787立宪、中法等几个重要事件,都显示了杰斐逊缔造传奇的一面。他惊人的才华和无穷精力,让他成为文艺复兴集大成者的体量和质地代表,并通过他的个人藏书室,可以窥见他学养见识及独立建国含义深度探讨微妙关系。
米查姆的大作主题词为“权力”,通过他的笔触,你几乎可以触摸到权力不是单纯获取位置工具,更是一种实现城邦使命秘密的手段。本书是一个大卷厚重读物,看起来考验耐心。而做近现代比较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如同美国一样,被动或主动介入如此多次冲突,而批评者嘲笑者所言,“霸权”确实部分道理。但盗亦有道,若没有持续增进战事法则约束,或许仍可堂而皇之?
诚然,如批评嘲笑者所言,当形势激烈时形同虚设。但维特此书正是对三种有关战事法则俗见回应。在梳理欧洲晚期来源于欧洲以“正义之战”为要义的情况下详尽叙述,从独立开始一直到底南北内战结束包括印第安人菲律宾英法等多方交锋过程中美方如何践行修改这些准则,将它们合二为一漫长曲折历程。这合体正是在林肯下令起草发布《1862年度防御守则》,即南北内部部署最大限度降低关联者的苦难惟其所以能彰显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及其必要性准则始终被所有文明国家沿用157条内容始终如斯,因而独居首位保持影响力。
最后,本文讲述了制造业从兴盛走向衰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内戰後美國製造業步入發展快行道總量超越英国直到作者認為70年代末"美國製造"獨領風騷支撐美國製造業發展動力主要講科技創新與融資平台搭建作者主要講前者故事,用意深遠。他指責金融式擴張導致美國製造業走向衰敗兩點對於負有世界歷史使命的大國皆當引為戒: 一是制造業對就業意味; 二考慮。此外作者還有一個明示,即制造業引領科技創新空壳化將帶來創新的危險。
文章展开:
美国作为巨型帝国,其成立以来一直充满未解之谜。
美国建立后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为何能够迅速崛起?
美国如何经历了连续不断的地缘政治变迁?
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American Dream(梦想)是否只是过去的事。
对未来进行展望,我们应该怎么理解America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