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其实并非意味着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他当官后,政务繁忙,又得意于仕途,无需自己动笔,所以文章自然逊色。久而久之,便缺乏了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历史上的考证表明,“江郎才尽”的真实性早已被怀疑。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这正反映出了文人皇帝对文士的钳制与文才的扼杀,是不争的事实。
更有甚者,《梁书.江淹传》中提到:“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人才思微退”。这便成了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一句口头禅,对 江淹也进行了历代文人的讥讪。而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看透了江淹并非“才尽”,而是因为要命。这便揭示了当时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权力和文化之间谁能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