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国家常识知识大全中的自然之谜
《南史》中除了记载了一个关于张协与江淹之间的“索锦”的故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一些作品虽然偶尔会出现,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了一匹绸缎,这样他的文章就不再精彩;又有人说,他梦见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历史上的考证表明,“江郎才尽”的真实性早已被怀疑。在古直《诗品笺》中引用的张溥的话道:“ 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将要显露才能,却担心遭到嫉妒。”这说明即使是像沈约这样的饱学之士,在面对皇帝时,也只能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这正反映出了那些时候对于文化人的限制和压迫。
更有甚者,《梁书.沈约传》记载,说过沈约曾经侍宴期间,因为献上的栗子尺寸不足以满足皇帝三次尝试,所以便笑着离开。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像沈约这样深受尊敬的人物,也只能选择避让,以免触怒君主。而这正好体现出那个时代对于文化人自由发挥空间的大量限制和控制。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江郎才尽”是一种客观事实,而应视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因各种原因导致创造力或能力急剧衰退。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创作空间,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感到压力重重,从而影响到了他们原本有的才能表现出来。此外,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讽刺那些因为功成名就后失去激情、无法保持原先水平创作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