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典故中国多少个朝代在自然之中寻觅古韵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中国多少个朝代在自然之中寻觅古韵

1、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一些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你应该可以还给我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给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来了。但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因为当官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所以就再也不动手去创作新作。而久而久之,这样的状态导致他的文章逐渐逊色,不再具备以前那种充满才气的情形。(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2、历史上的考证

很早就有人怀疑“jiang lang cai jin”的真实性。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jiang wen tong遭梁武帝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其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意思是说,由于害怕被梁武帝妒忌,所以故意宣布自己已然失去了才能,这种情况并不被后人所理解。而沈休文(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约尝侍宴,与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这说明即使像沈约这样饱学多闻的大师,在面对皇权时,也只能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这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那么,我们能否承认这是一种识时务还是一种工奉承呢?然而,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关于文人与皇权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更有甚者,《梁书.jiang wen tong传》里提到,“遭梁武帝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其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这个描述表明,即便是在最为尊贵的地位上,如今都要推诿自己的才能,因为害怕受到嫉妒。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嘲笑那些声名显赫却不能保持原有的水平的人们,他们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虚伪和空谈。在这种环境下,只有深知其中规矩和机巧的人,如沈休文一样,可以看穿这一切,并且不会因为这些做法而感到惊讶或者羡慕他们能如此巧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情境。此外,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背后的原因,那么对于那些被冠以“jiang lang cai jin”的名字人物来说,我们或许应该给予更多一些理解和同情,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嘲笑或贬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