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中国古代,皇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皇帝几乎都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然而,宋太祖赵匡胤的选择却是一个例外。在他去世时,他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可为什么最后依然将皇位给了弟弟赵光义呢?这个问题一直让专家们纠结,他们各执一词,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建隆二年(961年)病重时,召见赵普,让他接受了一道命令。杜太后认为当时恭帝(即赵匡胤从恭帝手中夺取的皇位)年纪小,不足以驾驭群臣。如果当时周朝是由一个年龄大一些的皇帝统治,那么赵匡胤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因此,她命令赵匡胤死后应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杜太后的遗嘱被收藏于金匮之中,这个故事被称为“金匮之盟”。
很长时间内,“金匮之盟”的真实性没有受到质疑,但到了清代,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了怀疑。当时由于朝廷斗争需要才编造了这个故事。“金匮之盟”存在几个主要疑点:首先,宋太祖在世时并未公布这份盟约;其次,在太宗继位初期,也没有人提及此事,以便让太宗名正言顺地坐上皇位;再次,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即赵普,而他直到六年之后才公布此事。
如果我们假设“金 匮 之 门” 是 假 的,那么宋 太 祖 赵 匡 胤 直 至 驾崩 也 没 有 将 儿 子 立 为 太 子(那 时 他 有 两 个 已 经 成 年 的 儿 子),也没 有 公 布 杜 太 后 的 遗 嘱 把 赵 光 義 立 为 储 君,所以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
从一开始,开封府尹就被赋予给了赵光义,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还被封为晋王和宰相级别的人物,从这些可以看出,始终把弟弟当作储君培养。这一点在他的兄弟们升迁的情况中更为明显,比如他的三哥廷美曾经担任过开封尹兼中书令,并且被封为齐王,然后又改为了秦王。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出,当初对待儿子的态度与对待弟子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某种深层次的心理变化或权力斗争。但无论如何,这场关于宋朝十二位皇帝列表和他们继承关系的问题都留下了许多谜团等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