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从鸿门宴到自然之美

1.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进驻临潼东(鸿门),准备进攻刘邦。刘邦到达后,两位领导人举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项羽的谋士范增指使项庄舞剑企图暗杀刘邦,但由于刘邦得到亲信的保护,最终成功逃脱。这种情况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故意设局加害客人的聚会。

2.秋毫不犯,是由一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中的成语。“秋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犯”,是指侵犯或触及。在古代,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军队进入某地时,对百姓极为宽厚,不但不侵扰他们的生活,更没有任何损失。此成语强调了严格遵守纪律,不侵犯人民利益。

3.劳苦功高,是形容一个人吃尽辛苦、立下伟大功绩的表达。这句话源自“劳苦功高如此。”,表示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他在困难和挑战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4.约法三章,是汉高祖 刘邦为了稳固政权,在平定天下的初期,与老百姓约定三条法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战争结束后的恢复时期,也坚持执行严格的法律,以此赢得了民心,并最终建立起西汉王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通过协商制定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或条款。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成语出自“如今人方为鱼肉,我为刀俎”,它比喻自己处于被他力所控制的地位,被动地接受命运之锤打击。而使用这个比喻的人往往是因为对当前社会政治环境感到无奈或者深感绝望,因为感觉自己的存在只是作为其他力量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中的情节。当时,项庄在宴席上拔剑舞蹈,其行为看似随意,其实却是隐藏着暗杀目的,即想趁机刺杀名叫沛公(即刘邦)的重要人物。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行动背后真实目的与表面行为不同,而这些不同的目的是可能带有敌对或险恶的情绪色彩。

7.四面楚歌,当汉、高祖 刘邦率领联军围困壁垒下的项羽时,由于力量悬殊和食料短缺,加上周遭方向上的楚国盟友不断发起攻击,使得项羽夜间听到四面都是楚歌声。他惊慌失措地询问:“汉已经拥有楚国了吗?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唱着楚国的地方歌曲?”从这一刻开始,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同时也预示着他的失败以及整个事态发展的悲剧性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