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之谜:揭开明朝故宫两对华表的秘密意义
在古老的故宫内外,两对华表静立,如同守护者一般。门外的一对华表上,龙戏于柱间,云雾缭绕其端;顶部雕刻着一尊面向宫外、昂首远望的蹲兽。一里之内,又有一对华表,其蹲兽却是面向宫中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正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与敬畏。
那么,这些华表背后蕴含着什么深意呢?我们需要从它们的历史故事开始说起。可以说,华表是一种承载了数千年文化传统的物件。
原始的 华 表 是 从 上 古 时 代 的 谤 木 演化而来的。所谓谤木,即诽谤木。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这意味着唐尧时设置了一种鼓,让百姓如果看到尧有过失,就可击鼓,使得尧听到后听取百姓的声音。而虞舜时,则在大街上树立了一根木头,让百姓若见舜有过失,可在木上刻写自己的意见。这本质上是一种批评或指责,是一种中性的行为,无褒贬义。但随时间推移,“诽谤”这个词语逐渐专指说别人坏话,而“谤”则取其第一义,即批评或指责。
最初,这样的简朴立木只不过是一个树立在地上的标志,其上端横着一块短木,以纳言、装饰和纪念为目的,或作为标志使用。这种形式最早起源于尧舜时代,但它并非被广泛接受,只是在春秋时期才得到普及。
到了汉代,此类 立 木 开始以“桓”音称呼,它们可能因为地域方言而如此命名,因为“桓”的声音与“和”的发音相似。而到了唐代,由颜师古注释《汉书》,将此称呼定性为“和表”,即现在我们所说的 华 表。
然而真正改变了 华 表 形态的是秦始皇,他将这些由原先用来告示民众变成了帝王柱,用来象征集权。他选择最坚硬的地石材质制作,将它们打造成花岗石,并且常常雕刻雄狮盘踞周身缠绕蟠龙,因此成为一种集权的象征符号。此举也让人们不敢轻易评论,只能低头致敬并宣誓忠诚。
北京在明朝永乐年间成为新都之后,被封建帝王用白玉制成的 华 表 盛放起来,不仅为了美化,更含有学习前辈贤君以及倾听民意的情感。当时记载显示,在里外两座 华 表 上,都雕刻有一只叫做犼(hou)的怪兽,一边是望君出,一边则是望君归。其中,一侧希望皇帝频繁出行察看民情;另一侧则警示皇帝不要沉迷游乐,以免影响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