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贫苦还是文人自嘲?
很多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成了贫穷潦倒的农民,有时甚至要去讨饭。然而,这种说法可能是有误。
其实,陶渊明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他的祖辈已在仕途上立足三代,是浔阳的一位名门望族。尽管陶渊明自己生活中落,但他的家族仍然拥有房产和田地,因此他的归隐并非完全一无所有。
最初,陶渊明在家中过着清闲的生活,他可以饮酒赋诗、琴书自娱。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舒适的文人的生活。在他50岁之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上战祸频繁,他的情况确实变得不如往昔。但即便如此,他依旧能够耕作、种植,还能抽空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他并非赤贫之人。
《乞食》这首诗常被误解为诗人晚年沦为乞丐的证据,但事实上,这首诗只是借用韩信乞食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不是真的反映了他平时的情形。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到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要坚持励志苦节。
尽管陶渊明晚年的确比起有“五斗米”俸禄的时候更加清寒,但除了农业收入外,他还有教授生徒获得酬金,以及来自朋友等人的馈赠。他的人脉广泛,不仅有人送酒,而且饭局不断,所以鲁迅先生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总而言之,虽然陶渊明确实在其作品中叙述了自己的清贫,但是这种“穷”,不过是在与祖辈相比,更是在与前半生的自己相比,更是在与门阀世族巨富相比。而且,与真正的贫农相比,他还远不是那么穷困潦倒。